《傳承:我們的北大學緣》首發(fā) 聚焦“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
人民網北京5月6日電 (劉穎穎)適逢北京大學125周年校慶之際,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出版社聯(lián)合主辦的“‘北大學脈與精神傳承’論壇暨《傳承:我們的北大學緣》新書發(fā)布會”近日舉行。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渠敬東表示,中國人的內涵、品質、學問、成長均來自于“活著的榜樣”。對于學人而言,“先生”正是這樣的榜樣,在人生品德、生活態(tài)度、學術良知、時代精神諸方面提供了典范。
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汲傳波梳理了《傳承:我們的北大學緣》一書的出版歷程,指出“傳承”系列講述活動與相關圖書的出版,將使更多人感受到前輩學人的風采與北大薪火相傳的學術風貌。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提出,“傳承”的對象既包括知識與學問,也包括品格與態(tài)度。大學是歷史與未來、已知與未知交匯之所在,是最能體現(xiàn)傳承的地方。對于北大與北大人,他有三點體會:北大人有熱的心與冷的頭腦,故講科學、重理性;北大重科技,亦重人文;北大有厚重的歷史,也一直追求塑造未來。
與會學者圍繞“北大學緣與精神傳承”這一話題,分享他們的理解與故事!罢n比天大!痹诒本┐髮W中文系教授張鳴看來,學術先輩不僅有深厚學養(yǎng),更熱愛教學、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有特別的感召力,為今人樹立了教書育人的榜樣。
論及傳承,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云杉首先引述了北大高教所的創(chuàng)所元老汪永銓先生的“五不唯”原則,即“不唯上,不唯書,不唯眾,不唯我,不唯風”;進而又談到了與汪先生同期的王義遒先生對素質教育的關切,以及思考教育改革時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程樂松分享了自己在北大求學、任教的心得體悟,認為在燕園中既能找到學問的深度,也能找到視野的廣度,有時還能找到情懷的高度,并時時感受到一種親切的溫度。他認為自身的成長受益于師長的“縱容”,這種“縱容”使得自己獲得“從容”這樣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他進一步指出,燕園中的學者共享一個精神系譜,是同一底色的差異化折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