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民文
- English
- 網(wǎng)站無障礙
- 舉報
- 登錄
四川廣都博物館:
穿越十萬年 縱覽古蜀史
觀眾在四川廣都博物館拍攝拱手文官石俑。本報記者 周洪雙攝
舞蹈俑。本報記者 周洪雙攝
【博物館里看寶藏】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qū)廣袤的田野間,一座漢唐風格宮殿式建筑映襯在牧馬山麓的花海里。高聳的夯臺承托著古樸莊嚴的樓宇,四座對稱的漢闕式樓臺托舉著幾個筆力遒勁的大字:“廣都博物館”。
雙流地處成都平原核心地帶,古稱“廣都”,與成都、新都并稱為“古蜀三都”。雙流區(qū)文物局考古專家李國告訴記者,廣都博物館選址于牧馬山臺地中段,東靠王家堰舊石器時代遺址,西為蠶叢祠遺址和九倒拐漢代遺存,北鄰繁忙的雙流國際機場。
《山海經(jīng)》中的“都廣之野”、《蜀都賦》里的“帶二江之雙流”,與如今四川航空樞紐在這里交織出古今同輝的風貌。
跟隨李國步入博物館,近3000件文物陸續(xù)映入眼簾,鋪陳出古蜀10萬年的人類活動史、4500年的文化史。
“這個亞洲象的肱骨化石標本,是2005年在雙流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距今約5萬年,可以推斷當時的成都平原有象群棲息。”李國邊走邊說。手斧、手鎬、石刀、石片工具等文物,則表明廣都的人類史,至少發(fā)端于10萬年前。
距今4500年前,成都平原氣候溫暖,適宜人類居住,已經(jīng)是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豐富的出土文物,從不同側(cè)面展示著這片土地上古人的生活點滴。
古人吃什么?除了出土大量的稻谷、粟、黍等谷物,博物館展出的獼猴桃、豇豆等農(nóng)作物種子和數(shù)量豐富的豬、羊、雞、鴨等家禽家畜形象陶俑,輔以豐富多樣的容器、三孔灶、鹽井等,都反映出彼時成都平原的居民富足的生活狀態(tài)。
古人穿什么?世界上最早標明產(chǎn)地的蜀錦“聯(lián)珠對龍紋綾”,其上有文字記載“景云元年,折調(diào)綢綾一匹,雙流縣八月天官主簿史諭”,展示了千年前的蜀錦織造技藝,更是唐代雙流地區(qū)織錦業(yè)興盛發(fā)達的見證。
古人住哪里?一件漢代市井畫像磚,描繪出十字形街市的俯視圖,上下左右均有三排房屋。畫面正中有一重檐式的二層樓市。街道上店鋪林立,建筑成行,表現(xiàn)了廣都的市肆容貌。另一塊精致的漢雙闕圖畫像磚上,多重屋檐的主闕和左右各有子闕,正是廣都博物館正大門的形象創(chuàng)意來源。
古人如何出行?館藏文物中,一套牽馬石人俑,牽馬者手牽韁繩,馬兒昂首隨行,生動地展示了古人牽馬出行的生活景象。兩套漢代陶車馬由車輪、車軸、車輿和傘蓋等組成,十分精致,兩旁還有屏障用以遮擋灰塵泥土。正如《蜀都賦》所言:“車馬雷駭,轟轟闐闐”,反映蜀中車馬喧囂的繁榮景象。
古人有何娛樂?漢代畫像磚如同一張張“古時的照片”,記錄了廣都人宴樂、市井、車馬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展廳內(nèi)成組的舞蹈俑、說唱俑姿態(tài)各異、表情豐富。另一邊,幾只套有繩扣的陶狗,與今人疼愛的寵物并無二致。
“天府之國的安逸富足,從來都不是自我陶醉,而是與其他地方不斷地交流交往、融合發(fā)展而來的。”李國帶領(lǐng)記者來到一座盤羊石塑前說。這種并非由成都平原出產(chǎn)的動物,是古人同其他地區(qū)交流往來的見證。
博物館中的石刻文物,多使用鐵制工具雕鑿。成都平原的邛崍、蒲江曾先后發(fā)現(xiàn)冶鐵遺址。此外,陶豆、銅敦、玉器、宋三彩等眾多文物,也明顯呈現(xiàn)出文明交流融合的特征。李國說:“古蜀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特征,在廣都博物館里都有豐富的藏品實證?!?strong>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