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簭摹安皝怼钡健俺龊!
話劇本是舶來品,起源于西方。經(jīng)過一百余年的藝術實踐,中國話劇已經(jīng)成為反映中國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藝術形式,其表現(xiàn)方式也日漸民族化、本土化。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話劇被認為是比較難走出國門的藝術種類,這是因為話劇非常依賴語言。同時,還要對中國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對于外國觀眾來說,欣賞中國話劇的門檻是比較高的。但近十來年,中國話劇正逐步克服這些困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邁向世界戲劇舞臺,其不俗的表現(xiàn)令人刮目相看。
成為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話劇就開始了海外之旅。北京人藝的《茶館》于1980年在德國、法國、瑞士等國演出,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恫桊^》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充滿了濃郁的京味兒,它通過裕泰茶館的興衰展示了中國在半個世紀里的風云變幻。劇中人物眾多,故事性也不強,這樣的作品外國人能理解嗎?但是,《茶館》精彩的演出征服了西方觀眾,他們第一次真切體會到中國話劇的魅力,稱其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茶館》的圓滿演出說明,外國人是可以接受中國話劇的,語言的障礙也許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大。
近年來,話劇走出國門演出的頻率越來越高,不僅演出劇目日漸豐富,而且海外觀眾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原來我們認為是重要阻礙的語言、文化背景等差異,隨著世界對中國認識的加深,反而能吸引國外觀眾。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為話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走出國門的中國話劇,都不同程度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即便目前到海外演出的話劇有很多已不再刻意強調中國元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含有傳統(tǒng)中國元素的作品確實更易為國外觀眾所接受。
在海外演出比較成功的中國話劇,相當一部分都是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古典名著。如田沁鑫導演的話劇《青蛇》取材于民間傳說《白蛇傳》,黃盈導演的話劇《西游記》取材于同名古典名著,黃盈執(zhí)導的另一部話劇《黃粱一夢》源自中國的唐傳奇《枕中記》,趙淼導演的《水生》改編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還有一部分作品則主要表現(xiàn)中國的歷史文化名人故事,如北京人藝出品的《司馬遷》《李白》,國家話劇院出品的《杜甫》,表現(xiàn)張騫出使西域的《行者無疆》以及講述北齊名將蘭陵王傳奇的《蘭陵王》等。
還有一些作品,演出中著意突出中國文化元素!稇蚺_》由陳佩斯和楊立新聯(lián)袂主演,講述民國軍閥混戰(zhàn)時期發(fā)生在某戲班臺前幕后的故事。在加拿大演出時,為了呈現(xiàn)出原汁原味的京味兒,導演精心安排了傳統(tǒng)戲曲音樂的現(xiàn)場樂隊伴奏。角色的登臺、退場以及臺詞的朗誦均參照京劇的節(jié)奏和韻律,展現(xiàn)出中國話劇的文化自信。由張國立等人演出的《斷金》亦是如此,該劇以民國時期的北京為背景,講述了東安市場五十年中三兄弟的恩怨糾葛,劇中展現(xiàn)了老北京的風貌和人文風俗,包括老北京的禮節(jié)、建筑制式、服飾細節(jié)、商販吆喝等,還原了一幅真實的歷史生活畫卷。
即使那些由中國演出的外國戲劇作品,也因奪目的中國色彩而獲得成功!洞竽憢寢尯退暮⒆觽儭肥堑聡鴳騽〖也既R希特的作品,導演趙淼在劇中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身段和民俗元素,劇中的道具如撥浪鼓、扇子、旗幟、傘等,都具有中國古典演劇的特色,劇中出現(xiàn)的秧歌和跑旱船等元素不僅具有東方美,還具有高度的象征性。該劇在去年英國愛丁堡藝術節(jié)上獲得了“亞洲藝術特別劇目獎”及“特別表演獎”,并在今年7月舉辦的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上再次成功演出。
民族元素與現(xiàn)代審美相融打破語言壁壘
在走向海外的中國話劇作品中,民族元素與現(xiàn)代審美的交融是一大特點,這在作品的舞臺設計、演員表演等方面均有體現(xiàn)。
舞臺設計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創(chuàng)作者常常通過視覺元素的融合、空間與色彩的利用、光影效果與動態(tài)布景的互動來為觀眾提供直觀的感官體驗。王曉鷹導演的《蘭陵王》不僅在演員服裝上巧妙融合了中國戲曲元素,其舞臺設計更是采用戲曲中具有古代宮廷風格的結構作為背景,同時又使用現(xiàn)代的多功能簡約鋼架穹頂,有效接通了傳統(tǒng)戲曲的“寫意之美”與現(xiàn)代工藝的“質感之美”。去年,該劇作為中國希臘國際戲劇節(jié)的開幕大戲在雅典上演。
北京人藝的《司馬遷》突破了傳統(tǒng)歷史劇繁復華麗的視覺表現(xiàn)手法,舞臺背景只選擇了多幅深色的漢代畫像,這些畫像隨著劇情的推進緩緩轉動,在劇終時翻轉成為一面面具有金屬光澤的巨大鏡子,這些鏡面呈現(xiàn)出強烈的西方后現(xiàn)代美學風格,寓意“以史為鏡”點破題意。該劇曾在俄羅斯、羅馬尼亞、法國等地成功演出,其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成功探索一直為觀眾津津樂道。
中國戲劇表演已有幾千年歷史,隨著戲曲表演藝術的成熟,其形成了一套獨有方式。中國話劇表演在發(fā)展中盡管接受了西方戲劇表演的理念,但更多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表演手段,形成了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表演風格。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秀才與劊子手》采用了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即真人與人偶同臺演出。除了徐秀才、馬快刀和梔子花這三個主要角色外,其他角色均為“人偶”,這些“人偶”由演員通過面具裝扮、動作模擬來扮演,全劇展現(xiàn)出西方的人偶、面具藝術以及東方戲曲程式表演的巧妙融合。趙淼導演的《水生》沒有臺詞,是一部純肢體戲劇。劇中既借鑒了傳統(tǒng)儺戲的表演手法,又融合了西方形體戲劇的語匯,以剛柔并濟的肢體語言講述神秘的中國夢境。黃盈導演的《黃粱一夢》嘗試用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訓練方法和表現(xiàn)手段,通過演員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將戲曲的身段、手勢、步伐等融入現(xiàn)代戲劇表演。
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這正是中國話劇所追求的舞臺夢想。近年來,這些大膽探索的中國式話劇走出國門,為海外觀眾呈現(xiàn)了兼具傳統(tǒng)藝術精髓與現(xiàn)代感的全新表演藝術。
努力尋找中外文化之間的共情與共鳴
在中國話劇出海過程中,除了彰顯中國文化元素的話劇大放異彩之外,還有一些充滿現(xiàn)代意味的話劇作品也獲得了很多贊譽。
孟京輝導演的多部話劇曾在國外演出,向海外展示了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風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戀愛的犀牛》,劇中有大量的北京俚語,劇情跳躍幅度很大,和常規(guī)戲劇完全不同。這些通常被認為是話劇海外演出中的不利因素,卻并沒有影響外國觀眾對作品的理解。此劇曾在新西蘭、澳大利亞、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美國等地演出,多次打破當?shù)貏錾献实淖罡呒o錄。
究其原因,得益于該劇對愛情這一人類共同主題的深入探索和演員充滿激情的表演。劇中不僅展現(xiàn)了人物執(zhí)著追求愛情所爆發(fā)出的巨大能量,也有對中國青年一代的熱情與勇氣的謳歌,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心靈共鳴。
可見,無論作品描寫的內容是什么,創(chuàng)作者都應力求挖掘出作品的共情之處,即人類在生活中普遍面臨的困境與感受: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情感可能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人身上發(fā)生。這可以在無形中拉近作品與觀眾的距離,收獲觀眾喜愛。
要使中國話劇在世界舞臺上獲得更廣泛認可,我們無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觀眾認同和接受中國話劇,我們需要努力適應海外文化的需求。這種適應不是簡單的迎合,而是要尋找中外文化之間的共通點,找到與觀眾靈犀相通的地方,這是中國話劇能夠跨越文化差異走向海外的重要途徑,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溝通之橋。
(作者:王永恩,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